江西甲鱼养殖基地详解甲鱼生病的原因
1.水体因素
水体环境是鳖最基本的生活环境,水的理化因子如水温、溶氧量、pH值、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及重金属等都会对鳖的活动和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这些因子变化速度过快或变化幅度过大时,鳖应激反应强烈;
当超过机体允许的限度时,鳖因无法适应而引发疾病,甚至死亡。
(1)水温
鳖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且变化是渐进式的,不能急剧升降。
当水温变化迅速或幅度过大时,机体不易适应而引起代谢紊乱,发生病理变化,产生疾病。鳖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稚鳖在换水、转池、运输等操作过程中,要求环境水温变化相差不超过2℃,幼鳖不超过3℃,成鳖不超过4℃,否则就会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发生疾病甚至死亡。
在稚、幼鳖越冬期间,很容易遭受冻害而造成大批死亡;在炎热的盛夏季节,若没有采取必要的降温防暑措施,池水温度过高,鳖的食欲减退,体质消瘦,抗病能力降低。
水温也会影响病原体的繁殖。水中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殖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水温25~32℃时,毒力显著增高,常常导致许多传染性鳖病的发生和流行;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病情减轻。
(2)溶解氧
尽管鳖是肺呼吸动物,但具有口咽腔和副膀胱壁等辅助呼吸器官,在遇到环境突变或冬眠时,可利用这些辅助呼吸器官来吸收水中的溶解氧,因此溶解氧也会影响鳖的生活和生长。
溶解氧还是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水中溶解氧偏低时,水体中的残饵和排泄物等有机质发酵分解,产生有害物质,致使鳖体抗病力下降,容易发生病害。养鳖水体的溶解氧一般要求在3毫克/升以上,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
(3)pH值
pH值是指水体的酸碱性。在酸性水环境中,鳖活动减弱,摄食量下降,抗病力降低,而强碱性水环境对鳖的皮肤黏膜有损害,因此养鳖水体应保持弱碱性环境,一般要求pH值在7.0~8.5之间。当水体呈弱碱性时,还可以抑制水体中病原菌的繁殖和孳生。
水体pH值还会影响水体中有毒或有害物质的存在,如:分子氨(NH3)和离子铵(NH+4)的比例与水体pH值有密切关系,NH3对鳖有毒,而NH+4是营养盐,无毒性,但当水体pH值偏高时,NH3比例增大,对鳖毒性增强;当pH值偏低时,NH+4的比例增大,对鳖的毒性降低。硫化氢(H2S)对鳖也有很强的毒性,在碱性水体中可离解为无毒的HS-,而在酸性水体中,硫化氢的比例增大,毒性增强。
2.生物因素
造成鳖在养殖过程中发病的生物因素主要是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当鳖长期处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中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在病原体大量繁殖时,就会诱使鳖暴发疾病。
3.人为因素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若管理不善,或操作不当,均有害于鳖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甚至引起死亡。
(1)放养密度过高或规格不整齐
放养密度过高时,鳖会争夺食物,相互撕咬,出现伤、残、弱鳖而感染疾病;同一养殖池中放养的规格大小不一时,会造成弱肉强食,伤残的中华鳖更容易感染和传染疾病。
(2)饲养管理不当
饵料是鳖生活、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来源,不论是人工饲料,还是天然饵料都应保证一定的供给数量,否则鳖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就不能维持,生长停滞,导致萎瘪病;
如果投喂不清洁或变质的饵料,容易引起肠炎、肝坏死等疾病;投喂带有寄生虫卵的饵料,使鳖易患寄生虫病;投喂营养价值不高的饵料,使鳖因营养不全而产生营养缺乏症,机体瘦弱,抗病力低。
当大量投喂含蛋白质过高的饲料时,残饵和排泄物大量存积在鳖池内,易导致养殖水质恶化败坏,不仅影响鳖的正常生长,使其抗病力下降,而且为有害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量孳生创造了条件,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