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安丰生态甲鱼官网!
栏目导航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甲鱼养殖中存在的八个误区,你知道吗?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11-29  【打印此页】  【关闭

一、误区1:轻预防,重治疗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因为一般甲鱼生病被发现时已经有部分病鱼发生死亡。由于它们栖息于水中,所以给药的方法也不如陆生动物那样容易,计量很难准确。

 

实际上甲鱼在生病后往往停食,内服的方法很难奏效,只能通过外用泼酒的方法杀灭水体中的病菌,避免感染健康的甲鱼,挽救一些病情较轻的甲鱼

 

对于病情很严重的个体是很难治愈的,即便能够治愈,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影响了甲鱼的正常生长和繁殖速度。在经济上已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有些养殖户往往忽视对甲鱼病害的预防,即使注意到了预防,也仅仅片面地停留在定期泼洒外用消毒剂和内服药方面。

 

实际上甲鱼病害的预防包括水质的调节、优质饲料的充分供应、生态环境的改良、人工免疫等,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过程。

 

二、误区2:先杀虫,后杀菌

 

甲鱼病害防治过程中,很多养殖户对很多甲鱼病症分析不充分,有病无病先杀虫再说,其实这与对症下药是相违背的。        

 

可以说,在任何甲鱼身体中都可以检测到寄生虫,甲鱼、寄生虫和病原菌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只有当寄生虫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才会引起疾病

 

而有些养殖户一见到甲鱼有寄生虫就盲目使用杀虫药物,殊不知“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药物在杀灭寄生虫的同时,往往对水体环境和甲鱼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在杀灭车轮虫等寄生虫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水生藻类的大量死亡,所以使用杀虫药物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在高温季节尤其要谨慎使用。

 

三、误区3:盲目模仿,人防我防

 

很多养殖户虽然意识到甲鱼病害预防的重要性,但不知道用什么防、什么时候防、应该怎样防。特别是一些刚刚从事甲鱼养殖的养殖户,由于缺乏经验,往往盲目仿照他人,认为他们是“老把式”,跟他们学不会有错。殊不知,不同的甲鱼养殖发病的规律性和周期性都不一样,不同的养殖环境,就会发生不同的病害,实际上并不能生搬硬套。

 

四、误区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水环境是甲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甲鱼病害的发生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病害预防的机制是改善水环境,抑制病原体,提高甲鱼抗病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必须针对各类致病因子、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综合防优化养殖环境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饲养管理、控制消灭病原、健康养殖、生态防病等,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五、误区5:病原分离等于确诊疾病

 

随着一些先进实验室诊断手段的临床应用,病原分离在确诊疾病时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但分离病原也不是万能的,如“爆发性出血病”既有病毒性病原又有细菌性病原,还有一部分是混合感染,并不能通过单纯培养分离致病菌病原。

 

因此,精确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确实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参考依据。但根据病原分离,或者抗原抗体检测等实验室诊断结果便下决定是欠妥的,也是不够的。它极有可能让我们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从耽误整个甲鱼病害诊断和处理的最佳时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误区6:加量用药等于效果更好

 

甲鱼养殖中,加大剂量使用药物似乎成了养殖户的惯例,这里面原因很多:一是由于我国鱼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产品太多,养殖户用得不放心;二是因为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致使耐药菌株增加,按推荐剂量或按照说明书使用药物有时收效甚微,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加量用药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药害,同时也加大了抗药性,给下次用药带来了困难。因此,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已经成为事关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予以高度关注。 

 

误区7:联合用药等于包治百病

 

养殖中,旧病不断,新病涌现,很多甲鱼病害是综合性的,并不是单一病原感染的,尤其是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的。仅靠单成分的药物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联合用药,以充分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高甲鱼病害的防控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联合用药能解决所有问题。联合使用药物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无论如何是替代不了加强饲养管理条件的。因此,联合用药并不能包治百病,并不是万全之策。 

 

误区8:预防保健等于花冤枉钱

 

勤俭节约本身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表现在甲鱼预防保健问题上的“扛病”现象和侥幸心理在许多养殖户中却很普遍。正常情况下,甲鱼确实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抵御或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因素。

 

实践证明,预防保健能有效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能防患于未然,降低甲鱼养殖的生产成本。

收起
展开